责任和使命
护理,是上帝交付人类完美的艺术
确切的说,在各种艺术门类中
唯有它,是最无可挑剔
有了它,人类才有健康、福祉和欢乐
富贵,不过是潜藏在浮华背后的腐朽
地位,不过是蛰伏在荣耀背后的悲哀
世俗又算的了什么
千万世俗的眼光也远远抵不上
一个因得不到救治而死亡的生命带给我的震撼
我的生命注定了和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这是还在学校上学时念过的南丁格尔的一段话,字数虽少,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的我怀着对护理事业的无比憧憬,期望着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像南丁格尔一样给病人带去关怀和希望。
白驹过隙,5年过去了,我从一名懵懂的实习护生成长为合格的呼吸科护士。在这里,我见到了形形色色的病人,知道了许多从前闻所未闻的疾病,我为病人的康复而喜悦,也为病人的逝去而悲伤。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许多的温暖,收获了许多的感动。时间褪去了天真和懵懂,沉淀了责任和使命。
分组责任制整体护理,病人记住了我们
以前每天上班,我为病人打针、发药、测量生命体征、执行医嘱,为这些平凡琐碎的事情穿梭忙碌。我清楚每个班该做些什么,哪些要先做,哪些可以后做,但对于病人的病情,我不是很清楚;对病人的用药,我有一点模糊;病人有事儿喊的都是:护士!在有众多医生护士的病房里,这两个字显得有些单调。
现在,我会抽时间看看自己病人的病程,了解下病人的情况,有哪些治疗,用了什么药;会问问病人今天感觉怎么样?胃口好不好?不舒服的地方有没有好一点?特殊的药有没有按时用等等。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天上班,刚进急救室,看见了之前在普通病房管的一位病人,那天刚入院。阿姨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燕子,我的燕子在这里,还跟在门外的女儿说这是以前那个小燕子。那一刻,心里丝丝感动。感动于阿姨的信任,感动在没有亲人陪伴,各种仪器嘈杂,操作频繁的急救室里,我能带给她一些安心。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我的同事们一样用心为病人服务,在他们承受病痛折磨的时候,给予他们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于是,有病人写道:某某同志热心为病人服务,大家要向她学习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某某某护士对各种药物的作用、用法熟练于心;某某某护士技术好,别人打针管不了2天,她打针最少能留3天,而且不红不痛,非常耐心,态度好……分组责任制护理,病人记住了我们,喊的不再是“护士”,而是我们的名字。
用爱前行,诠释生命至尊
8月底,急救室收治了一名ARDS的女性患者,起病急、病情重,持续监护、呼吸机辅助通气,用着各种高级的治疗药物。而病人来自农村,家里经济条件差。因此,在给她做护理的时候,听的最多的话就是:省一点,别浪费;没有尿布了,把科里多的给她用;没有纸巾了,拿科里备用的;没有吃的营养液了,科里好像还有。当听见家属说:我们把最后一头牛卖了的时候,我和她年轻的管床医生沉默了,泪水漫上了眼眶,很心痛。护士长得知情况后,为病人减免了重症监护、全功能监护、床位费等费用,大家都想力所能及的为患者减轻些负担,虽然我们的力量有限,可我却为这质朴的情意感动着。朋友曾问我:“护士做久了会不会变得麻木、冷漠?”我曾迷惑过,可每当看到大家为病人的康复笑逐颜开,为病人的逝去惋惜心痛时,我找到了答案:不会的。我们心里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里面装着爱和同情,能痛病人之所痛,想病人之所想。因为有爱,我们更好的了解了生命、更懂得尊重生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活动开展的一年多时间里,身边发生了许许多多细微的、感动的事,有很多来不及用笔记下,却早已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我会继续用行动去践行传灯仪式上许下的誓言:“我在上帝及公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及家庭之秘密,竭诚协助医师诊治,勿谋病人之福利。”
用心服务,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