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走进护工群体,发现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尊严
■新快报记者 曹洪梅 见习记者 陈晓颖
寿星大厦护工维权事件(详见新快报11月17日A20版报道),再次让“护工”这一群体浮出水面。新快报记者就此走进护工群体,经过调查发现,其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不高,更重要的是工作没有尊严,导致了养老机构存在极大的护工缺口。而养老的诸多问题亦就此凸显,护工、老人、养老机构的三角关系,出现松动,各自陷入困境。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养老机构尤其是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瓶颈期”。
本报就此推出“广州养老状况调查”专题报道,从现象析因,试图探寻养老困境解决之道。
现状
劳动强度大休息少
据了解,广州市养老机构里的护工主要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的农村地区,大部分文化程度为小学,只有极少部分是初中毕业,通过中介公司或老乡介绍等方式进入养老机构。他们上岗前对基本的护理常识都很模糊,规模较大的机构会进行简单培训后安排上岗,有些干脆直接上岗。
各机构视老人身体状况实行分级护理制度,每个护工承担的护理任务也有所不同,分为三级、二级、一级护理以及特殊护理等。日常护理工作包括帮助大小便、翻身、拿东西、倒水、换衣裤等琐碎事务,并且要学会老年常发病的基本护理与病情观察等;巡夜的护工还要有针对性地关注患病老人。
在许多人看来,所谓护工就是“伺候人的活,端屎端尿,穿衣喂饭,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新快报记者连日走访广州公立、民营养老机构,从数十名护工中了解到,其日均工作超过10小时,每月休息不超到4天,一名护工至少要照顾护理6-8位老人。
大年三十照顾老人中度过
在红升侨颐养老院当护工的练彩群说,每天早上6点起床,帮助老人起床、穿衣、洗漱,伺候二便,然后带老人散步、吃早餐,不能自理的还要轮流喂饭。9点后是老人休息、娱乐的时候,她就去铺床、叠被,打扫卫生;10点半开始喂老人吃流质餐,一直到12点结束午餐;下午2点老人午睡起床,她就开始帮老人冲凉,洗衣服,之后陪聊天,为老人剪头发、修甲;4点半喂老人吃流质餐,一直到6点多晚餐结束,把老人安顿好后才能吃饭。
“这时候快7点,饭菜都凉透了。”练彩群说,虽然养老院规定每月休息4天,但由于人手少,大都不能休息,抽不出时间去看女儿,都是女儿跑过来看她。去年过年,她没回新兴的老家,大年三十都是在照顾老人中度过的。“如果碰上要值夜晚,只能睡在走廊上,值完夜班头会很痛,牙齿也会发肿。”练彩群说。
心声
“我们不是低人一等”
除了体力上的劳累外,护工还要承受精神、心理上的压力。
在越秀区光塔老人院工作了5年的娥姐说,她几乎每天都要和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打交道,部分患有精神病的老人在床上大小便,用手抓得浑身上下及床沿床栏杆都是脏物,有时还会把粪便扔向她。
据了解,护工的待遇也就维持在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在黄埔区福利院(公立),护工月薪只比厨工高出100元,为1400元,加上夜班费约1500-1600元,还要扣除每月30元(临住10元)的住宿费,270元伙食费,200元的社保自负部分。白云侨颐养老院(民营)护工的最低工资为2200元,其中包括社保、医保部分,据副院长王俊介绍说,护工大都选择在老家购买农村社保、医保,因而这部分费用就以现金形式支付给他们。
“收入低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社会地位,谁也不想被看不起”,不少护工这样表露心迹。
痴呆老人说谎 常被家属误解
49岁的罗世文来自广西,在白云侨颐养老院工作3年多,他说照顾老人就像照顾小孩,耐心去做还是挺开心的,但有时候某些家属的误解和歧视却刺痛人心。
90多岁的岑阿婆患有老年痴呆症,说话有点“不靠谱”。她的孙女探视时问老人晚上睡觉冷不冷,老人说冷;又问吃饭了没,老人说没吃,于是孙女因此训斥护工说照顾老人不经心。罗世文说,“该做的都做足了”,食堂是统一开饭的,岑阿婆怎么会没吃?
罗世文认为家属不能光听老人的,要亲眼看看才行。谁知,这样更惹恼了家属,招来“下等人做下等事”的侮辱。
在黄埔区福利院,正在为老人剪指甲的护工钟姐说起尊严,不禁落泪,“有些家属会看不起护工,认为我们低人一等”。
养老院护工受训程度较少
拿到正规培训证后直接跳槽或被挖角,而护理专业毕业生不希望工作“低端化”
■新快报记者 曹洪梅 见习记者 陈晓颖
“一名护工平均要照顾7位老人,远远达不到规定的1:3、1:5的标准配置”,白云侨颐养老院副院长王俊对新快报记者说,目前院内住有110位老人,护工却只有15人。招工太难,护工严重紧缺,无论是公立的养老机构,还是民营的养老机构,都是摆在面前的共同难题。
王俊介绍说,养老院招进护工后,会先送他们去参加广州市福利协会组织的护理员岗前培训,有些护工拿到培训证后直接走人,有些做了半天就走人,工资也不要;有些则在老乡的鼓动下选择跳槽。更有甚者,同行之间也费尽心机,互相挖角。“以前送护工去参加培训的时候,就会有其他机构的人跑去挖人,以高薪诱惑走了不少受训过的员工;现在都不敢派护工出去培训了,只好把退了休的护长请到院里来上课。”王俊透露,从2004年开办至今,护工流动率达150人次。
黄埔区福利院是一家区办公立养老机构,院长刘旅滨分析说,护工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随着农村逐步富裕,很多农民不愿外出打工;二是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从事护工工作——护士、护工,虽然一字之差,但情况迥异。
在该院做护士的谢贝芬毕业于黄埔卫校,她说日常工作就是发药、打针、巡视病人等。记者询问为什么不想做护工?她觉得这个问题有点不可思议,“既然我考取了专业的护士证书,为什么要把工作低端化,去从事护工的工作呢?护工只是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而护士则有专业知识,可以跟踪患病老人,跟家属沟通老人病情等,这些护工都做不到。”
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招工难还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问题,与公立养老机构相比,更大的掣肘还是资金。据广州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副秘书长郑孟传介绍,目前广州民营养老机构78家,拥有床位16000张,占广州市养老机构人数的62%,民营机构可谓占据了广州养老机构的大半边江山。但现实是,公立养老机构门庭若市,等着进的人大排长龙,而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却并不理想。对于日渐增长的养老需求,如何让“公立”“民营”并驾齐驱,日益迫切。
专家建议
改善护工待遇有利服务质量
在美国,护工称为CAN(Certified Nursing Assistant),不属于护士序列,无需到当地护士局注册,只需要小学4年级的阅读水平和150个学时的培训。护工每天工作7.5个小时,有1小时的休息时间,其中包括30分钟的午餐时间和两次15分钟的休息时间,工资为9.5-12美元/小时。
其待遇明显高于中国护工,鉴于这一现状,有人口学专家表示,院方可以根据护工工作年限以及护理服务质量,给予一定的福利奖励,例如上涨工资、增加休息天数等。
同时,该专家还建议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成立“护工行业协会”,帮助护工疏导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合法权益、提高护理技能,从而提升护工的整体素质。
■链接
公立标准牵制民营定价
据广州市福利服务协会的工作人员介绍,民营养老机构采用自行定价制度,各机构可以按照市场运作情况进行定价。既然可以自行定价,为什么不提高服务收费,反而是各机构都喊着亏本?
因素之一是公立养老机构收费标准对其有所牵制,而公立养老机构之所以能收费较低,是因为能享受政府高额补贴。据记者调查,2010年黄埔区政府对区福利院的补贴包括:办公经费16万元,人员经费213万元,“三无”人员经费18万元,缺口补贴30万元,福利金90万元;福利院收入226万元,返还自用。
民营养老机构看好广州市养老市场潜力,纷纷涉足养老投资,但据记者调查各机构收支状况来看,目前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广州市养老机构还存在较大缺口,未来这部分缺口将由民营机构填补,“就目前形势而言,如何让民间资本继续进入养老事业是个问题”。
现象
民营机构亏本 经营进退维谷
广州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副秘书长郑孟传告诉新快报记者,即使投资一家小型养老机构,前期投入资金也不少于300万元,一开始入住率并不理想,经营3-5年后,等到入住率超过60%,才能谈盈利。
租金投入逐年升高
目前,广州市内民营养老机构收费主要包括两部分:入住时交纳的一次性购置费、每月床位费、护理费、伙食费,其中一次性购置费为3000-15000元不等,主要用于养老院配套设施设备更新及院舍环境改造。此外,民营养老机构5-7年就要翻新一次,而老人入住养老院的平均时间也为5-7年,这就意味着每当一位老人寿终或其他原因离开养老院时,新入住老人交纳的一次性购置费正好抵消翻新费用。
社会养老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广州市侨颐福利机构董事长刘丽琼表示,民营养老机构还面临着租金贵的问题。她所经营的10家养老机构,房子几乎都是租的,每月租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且是年年都在涨。以白云侨颐养老院为例,该院位于白云区石沙路,院舍原为镇政府办公楼,现在每年租金是44.1万元,而且还在不断上涨。同样,位于白云区景云路的南国颐景老年公寓,2005年瑞华集团通过招标,获得此项目的经营权,定额床位是300张。副院长蔡敏说现在公寓每月租金是20万元,并且按照合同规定,租金每两年就要上涨8%。
护理费用入不敷出
工资也是养老机构的一项主要开销。王俊说,2004年她的工资是800元,护工工资是400元,而今年以来,护工已经要求加了三次工资,“前两次是加护理费,共加了每人每月200元,最后一次是增加了3天休息时间,不休息的话算加班工资,每天50元,相当于每人每月又加了150元,再加上院方应负的社保、医保部分,现在护工的最低工资是2200元,而我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200元,从比例上来说,护工的工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管理者的工资”。
从2004年到2007年间早期入住的老人床位费一直没有增加,只有后来入住的部分老人床位增加了收费,以三人间为例,收费从1300元/月,上涨到1860元/月,增加的560元还不足以抵消护工工资的增长部分。
刘丽琼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民营养老机构每月床位费护理费1000-1800元/人,膳费15-17元/天。每月床位护理费取平均值1500元/人,按100位老人计算的话,收入15万元;机构支出部分包括:租金4万元,员工工资福利7万元,水电排污费2万元,办公费生活用品1万元,设施及维修费1万元,其他(退费等支出)5000元,总计15.5万元,支出比收入还要多出0.5万元。另外,每年还要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5万元。
此外,位于市区的民营养老机构所要支付的租金、员工工资更高,每百位老人的支出达22万元,如果按照收支平衡计算的话,刘丽琼认为每位老人每月应交费2420-2530元,而目前实际交费为1000-1500元,存在较大的缺口。
■探因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业内人士建议——
养老事业投入与GDP挂钩
据广州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副秘书长郑孟传介绍,目前市内民营养老机构的登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一种是工商登记。前者交税少于后者,并且可以享受用地、用水、用电的优惠政策,占全部民营养老机构的60%左右,“覆盖面相对还较低,能够享受优惠的机构还太少”。那为什么申请不到优惠呢?
承担低收费抚恤养老
郑孟传说,“原因很多,比如租赁了以前的老厂房改造成养老院的,水、电均属工业性质,不能按照居民使用标准收费。”
由于养老院是用水大户,污水处理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据称,这个费用明年还要上涨5%左右。此外,根据2010年实施的《广东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暂行办法》,民营养老机构每年必须按规定比例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每服务100位老人,须雇用护理人员35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5万元,这成为各养老机构的不少负担。
社会养老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刘丽琼表示,目前民营养老机构承担了相当部分的孤老、残疾人、孤儿、军属的养老任务,且每月平均收费不足1000元,“政府应该考虑暂缓征收民办福利机构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刘丽琼道出自己的看法。
政府补贴目前仍太少
从2009年9月起,广州市政府开始对民营养老机构给予一定补贴,对广州户籍的老人按照护理级别给予现金补贴,用于机构设备更新等,一级护理100元,二级护理80元,三级护理60元,但是对比外省城市,还有很大差距。据介绍,北京同级别的补贴分别是:300元、200元、100元;而南京同级别的补贴分别是:200元、150元、100元。
同时,广州市政府对2009年以后民营养老机构的新增床位也给予补贴,每张床位补贴5000元,分5年发放,每年补贴1000元。但同比而言还是较低,上海每张床位补贴总计2万元,北京总计8000元。
“总体而言,政府对民营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还是太小,该减免的费用应该给予减免,该补贴的项目应该加大补贴力度,”郑孟传建议道,“目前广州市机构养老所占比例为2.7%,离4%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政府应该积极引进民间资金投资养老事业。”
同时,黄埔区福利院院长刘旅滨呼吁,养老事业投入要与当地经济挂钩,一旦纳入GDP,当地政府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从而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