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医生、护士态度生硬地询问病史,神情极度不耐烦;一些操作,医护人员未经解释,就开始实施,或者涉及病人隐私的操作,不解释不询问就让一批实习生围观,令病人尴尬万分。还有一些场景则是病人或者家属在医院大吵大闹,甚至对医护人员拳脚相向,令一些医院的急诊区给医护人员留下逃生门,甚至有医护人员申请带防暴装置上班。这种种的事件,媒体时有报道,令人不禁感慨,现在的社会为什么会变成如此冷漠,现在的医患关系为什么变得如此紧张?
种种的为什么,大部分都是缘于缺乏理解,缺乏相互沟通。医护人员没有深入理解病人的感受,而病人也没有理解医院以及医护人员的难处,只是从自我的观点出发,希望对方达到自己的要求。
我们医护人员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会哭会生气会笑,他们是有思想的个体,不是一个物品,不能以一样的面孔,一样的态度去面对。医护人员都曾或多或少地接受过心理课程,应该很明白病人的求医心理。我们使用移情法,不难理解此时的病人以及家属对未知病痛是充满恐惧以及担忧的,对医护人员的救助充满期盼,还有对初到陌生环境充满不熟悉和紧张感。如果此时,医护人员能以亲切友善的态度面对他们,他们心中的高墙是很容易卸下来,并对我们充满感激之情,态度也会变得恭敬。
病人对医学的东西并不清楚,但是现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很多医学的东西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病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询问他人,对医学是一知半解,在医护人员面前也是不懂装懂,怀疑我们的决定,“八毛钱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对此,很多医生都会感到生气,对病人的询问也变得不耐烦,觉得病人对他们不信任,回答问题也是多余的。如果我们通过移情法,我们应该可以理解病人关心自己病情的心情。此时就更加需要我们耐心地去指导病人,引导他们更好地遵从医嘱。
单方面的理解,是很难令沟通进行下去的。医护人员理解病人的感受,但也要社会大众了解医护人员的难处。现在的媒体报道,大部分都指向医院,甚至还有一些不实的报道,令大家对医院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公益机构,但它同时也要是一个盈利机构,它有自己的职责,但它也面临着自己以及员工的生存问题,不可能完全无私地付出。但是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只是一味地认定医院的职责,却自私地忽视医院应得的利益。他们也忘了医护人员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只是比他们多了一个技能,一个可以扶助救活他人的技能。这个技能赋予了他们神圣的职责,但说白了也只是他们求生的一个工作而已,不该对他们有苛刻的要求。然而,很多人都忘了,也可以说是他们自私地选择去忽视,只一味地想着那是神圣的工作,冠冕堂皇地要求医护人员无私地奉献,有要求有条件就是有罪的。曾记得看了一部医护人员拍的《白领日记》,拍得很真实,令我深有同感。当一个急诊护士被打后,哭着喊出:“这也只是我的一份工作而已,你们有什么权力这样对我?”时,我哭了,还有各种医护人员被打、甚至被刺死的事件,令我揪心不已。病人是人,我们医护人员也是人啊,我们也要求得到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我们全心全意地为病人,却得到这样的对待时,怎能不令人感到心酸、无奈、愤怒?但是现在的舆论都一面倒地偏向患者,永远认为患者是弱者,医护人员就是该死。如此的言论令很多从医人员都灰心不已,发誓自己的子女永远不让他们涉及医学,长此以往,谁还会去当医生,去当护士,以后中国的老百姓生病了,还能找何人去看?这是中国医疗界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这是一个没有赢家的战争。
医患关系,硬对硬,就如一场撞击球,只会撞出火花,两败俱伤;如果以软对硬,就如海棉吸水一样,把冲击力卸得无影无踪,皆大欢喜。在这场博弈中,政府应该承担其责任,正确引导舆论,同时制定完善的法律程序,保护患者的同时保护医护人员,既要严厉制裁那些草菅人命、玩忽职守的庸医,也要加大力度惩罚那些妨碍医疗工作,伤害医护人员的人,让医患的沟通回归理性。只要我们在法律程序下,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一定可以构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一个和谐的医院,一个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