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吸痰的目的是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合理的吸痰可以确保痰液的及时吸出,避免因痰液吸出不及时而造成呛咳、误吸、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和对呼吸道黏膜的损害。严格、有效、细致地管理气道, 往往是疾病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
1、 适时吸痰:包括以下四种表现:(1)病人咳嗽或者有呼吸道窘迫症时:(2)可在病床旁听到胸部有痰鸣音时:(3)呼吸机气管压力升高有报警时;(4)氧分压氧饱和度突然降低时。当病人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时应立即实施。
观察契机:当改变体位、雾化治疗、气管导管或套管护理、更换呼吸机管道、调节呼吸机参数时应判断是否需要吸痰,也可根据患者痰液的性质判断吸痰的时机,采用非定时即适时吸痰技术可以减少定时吸痰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
按需吸痰比定时吸痰更为合理,可减少不必要的刺激,防止过滥吸痰而致黏膜损伤几率增加。所谓“按需吸痰”是指痰量多时增加吸痰次数,痰量少时减少吸痰次数,无痰时不再吸痰。要求医护人员加强观察和巡查,及时掌握患儿情况。
2、吸痰前应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各种连接管连接是否严密、正确。
3、吸痰时负压调节应适宜,吸痰常用的吸引负压为成人300~400mmHg(40. 0-53.3kPa)、儿童<300mmHg(40.0kPa)、新生儿8.0~13.3kpa(60~100mmHg)。插管过程中,不可打开负压;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吸痰时,吸痰管应自下慢慢上提,并左右旋转,以吸净痰液。防止固定一处或上下提插吸引,减少导管在呼吸道粘膜上拖、拉,采取间断吸引,以保护呼吸道粘膜。吸痰过程中,因负压过高或吸痰管开口正对着气管壁,且停留时间过长,负压可将小黏膜吸入气管内,而导致出血;避免以打折吸痰管的方式阻断负压.因该方法可使吸引负压于瞬问成倍增加,而损伤粘膜。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2004年临床实践指南,提到成人适合的负压范围是100~150mmHg(13.3~20.0kPa), 机械通气患者正常吸引负压为80~120mmHg。防止低氧血症、肺不张、气道损伤的发生。
4、病人痰液黏稠处理,可协助病人变换体位,翻身扣背、雾化吸入等方法,通过振动、稀释痰液,使之易于吸出。
5、吸痰管取出后,吸水冲洗管内痰液,以免阻塞;然后关闭吸引器开关。
6、 由于吸痰过程中病人的氧气被部分或完全中断, 所以吸痰前一定要给予高流量, 高浓度氧气吸入以增加机体的氧储备。
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 3-5 分钟,患者耐受后再进行。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两次吸引之间,应重新给病人吸氧,以防血氧过低。发现紫绀、阵发性咳嗽及心率下降,应立即停止吸引,防止心律失常、心衰及低氧血症的发生。
吸痰完毕,再次给予高流量( 5~10 min)高浓度( 80% )吸氧 3 min。
7、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所用物品应每天更换1~2次,吸痰导管应每次更换,并作好口腔护理。吸痰时要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各种无菌物品、导管及无菌水均应每日更换,以防污染呼吸道。
8、吸痰毕,检查粘膜有无损伤。观察记录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
9、储液瓶内的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一般不应超过瓶的2/3,以免痰液吸入马达损坏机器。
10、吸痰管的选择:吸痰管过细,会导致插入次数增加和吸痰不尽,而过粗的会阻碍气体交换和加重缺氧,对痰液粘稠者可选用较大外径的吸痰管。选择吸痰软管十分重要,应使用一次性透明、柔软、大小适宜的硅胶软管给儿童吸痰。如果行气道内吸痰,软管外径约为气管插管内径的1/2。
11、气管插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应超过气管插管外约 0.5~1 CM,这样既不易发生堵塞又不易损伤气管黏膜。插管前应阻断吸痰管的负压,达到合适的深度后放开负压,边旋转,边上提,边吸引,在最初的3~4cm或感觉痰液较多的地方要慢一些,随后较迅速的退出,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 15 s; 连续吸痰间隔30秒,且不超过3次;连续吸痰不超过 3min。吸痰动作要轻,要严格无菌操作。
12、吸痰常见的并发症:呼吸道黏膜损伤、低氧血症、肺不张、心律失常、感染、气管痉挛等,其原因主要有吸痰管的选择不当、供养的中断、吸痰负压过大、插管深度不当、吸痰操作不正规及病人自身的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