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广东省护理学会
广东省岭南天使
网上公告
在线咨询
站内搜索
 
网上调查
护士上班可以戴耳环吗?
护士的压力现状分析

 2008-10-17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就医的正当权益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医疗民事诉讼案例的日益增多,护士唯恐差错事故的发生,造成其心理压力增大,加之病人及家属的自我维权意识增强,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日趋增高,因此,护士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其职业枯竭现象不容忽视。
  “心身耗竭综合征”是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根据Maslach等的定义:心身耗竭综合征是一种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以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并且产生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人员配置不足   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级护理落实不到位。大部分医院护理人员未能按编制的规定配置,有的医院护士与床位比不足1:0.25。甚至有的医院为了减少经济支出,裁员的首先是裁护士,使原本数量已经不足的护理人员更显奇缺。加之医院上班时间输液任务较重,护士工作多忙于基本治疗,床边护理时间少,根本不能满足病人生理、心理需求。
  2  风险大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使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医疗机构与国际接轨,一种全新的护患关系正在形成。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职能的拓展和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护理风险越来越大,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再一次敲响了护理安全管理的警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性、艺术性、服务性,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在130种压力较大的职业中,护士名列前榜首。根据美国最新资料显示:近10年美国护士短缺约达100多万,而护士的职业压力是导致美国护士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之,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每天都离不开穿刺、注射及处理污染伤口及分泌物等职业性接触,而这些东西都存在潜在的传染性,如不小心,就可能受伤,造成职业性暴露。虽然现在有职业暴露登记及上报表,但是这个不能解决护士被无形的伤害的隐患。
  3  睡眠紊乱   睡眠是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护理工作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对于解除护士日常工作带来的疲劳,保持良好的体力、精力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从而更有效的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安全都十分重要。
  护士的工作是8小时倒班制,人员少,频繁上夜班,体力工作繁重。而生活无规律,有时连续抢救、护理患者或做手术数小时,大量的治疗实施、病情观察及生活护理,都是由护士来执行。利益的驱动及患者缺乏卫生常识,也增加了护理量。这些细致而耐心的工作,需要合理的人员配置。来自患者、家属的高要求及医疗投诉也给护士增添了无数职业压力。
  特别是夜班护士因为受到单独值夜班、患者夜间病情变化等应激源的刺激,易产生焦虑情绪。值夜班频繁将导致护士焦虑比例相应增加。值夜班的护士中,多为25岁左右的年轻护士,处于恋爱、婚姻、生育阶段、容易为琐碎的生活小节而困扰。频繁的夜班工作制度既影响工作的生活节律,又影响对家人的照顾,使她们觉得和伴侣相处时间减少。久而久之,应激能力相对低,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同时上夜班为单独作业,单独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时,因为一个人忙不过来而带来心理紧张,同时夜班工作容易产生疲倦,而碰上患者死亡,护士执行终末处理令半数以上的护士感到恐惧,这种不良情绪刺激甚至会影响部分护士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还有交班时间要准时,往往造成护理人员易醒或醒后难以入睡。长期的紧张心理,易造成慢性疲劳综合征。
  4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医学理论知识有限,不能适应不断改革的医学护理模式和满足病人越来越多的健康需求,造成护士智能上的压力。工作负担重,非护理性工作太多,导致护士淡化了护理的专业概念,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价值和意义。心理卫生知识欠缺,不会或不能很好地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造成心理疲惫。
  5  社会因素   社会地位低,护士为病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承认,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护士的贡献未被社会完全承认。甚至有传媒的不符合事实的报道,更严重伤害了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多数护士为女性,在家中还要承担家庭主妇的角色。许多护士为提高学历和更新知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考学习,集学习、家庭、工作负担于一身。
 
 
 
 
 【收藏打印关闭

  • 广东省护理学会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c) 2020 www.gdn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